3D技術已在口腔各學科廣泛應用,本期《今日口腔》將繼續就3D技術的應用、新理念、口腔臨床發展趨勢等進行報道,與口腔各科醫師們一起做好迎接“口腔數字化時代”的準備。
3D影像技術
在沒有諸如錐形束CT(CBCT)等三維影像技術出現的20年前,我們對于口腔顱頜面三維有限元分析研究、無托槽隱形矯治等技術研究使用的是古老的層析法(即將石膏模型分層磨掉再獲取每層影像資料),較為費時費力。隨著三維影像技術發展,目前的三維有限元分析相關研究已經全部使用更精確、更便捷的螺旋CT及CBCT數據。所以說三維影像的應用也帶動了口腔醫學的發展,尤其對口腔正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白丁教授同時指出,3D影像技術因其并不能準確表現患者的咬合情況,故目前仍無法代替模型在正畸治療中的作用。
數字化模型
因為傳統的石膏模型存在各種不便捷等問題,數字化模型因其保存方便、不易丟失損毀及舒適性較好等特點,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對比石膏模型與數字模型,其二者在臨床應用中的特點如下表所示。
很長時間以來,口腔醫師一直習慣使用石膏模型進行診斷、制定治療計劃,包括正畸治療計劃的制定、修復中技工室排牙等,在進行發表論文時,期刊也會對發表病例的模型有一定要求;而目前,數字模型及其相關軟件能夠為口腔醫師在節省儲存空間、輔助診斷及模型的安全性方面提供很大便利,如在計算牙列擁擠度、測量曲線、測量牙弓寬度等方面比使用膠片及石膏模型要方便很多,故數字化模型也已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且也開始出現一些對數字化模型的使用與要求。
對于口腔正畸,數字化模型其數據存儲及共享的便利性有利于改善傳統石膏模型堆積如山的現狀;數字化模型有助于更加高效、全面的獲取牙列模型中的診療信息;數字化模型通過與其他三維數據擬合,醫師們能夠從顱頜面軟硬組織、動態及靜態、準確認識錯畸形;數字化模型的標準格式(如STL)利于配套個性化醫療產品的生產;隨著其他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遠程診療將成為可能。數字化模型將是正畸學大數據醫療的未來。
口腔種植中的3D技術應用
CBCT主要功能
CBCT利用三維立體數據(體數據)再建口腔醫師所需的各類圖像,堪稱“數字解剖刀”。CBCT由數據采集設備與圖像生成設備組成,通過一次旋轉獲得掃描數據;該數據再通過二次重建獲得三維容積圖像――體數據,CBCT的參數可基本通過體數據體現,如空間分辨率的大小;最后再通過三次重建獲得醫學圖像,也就是我們臨床中使用的進行醫學觀察的圖像。
CBCT在口腔種植診斷中的應用
CBCT可以判斷牙體與牙周骨組織的關系,如觀察根周與根尖周病損,種植區鄰牙的破折、根尖周病、牙周病損;通過CBCT影像,種植醫師也可了解牙根與重要解剖標志的關系,如切牙與切牙孔、上頜磨牙與上頜竇、下頜后牙與下牙槽神經管及埋伏牙、阻生齒與重要解剖結構的關系,前牙唇頰側骨板的量與質;還可通過CBCT檢查失牙區牙槽骨的質、量與重要解剖結構關系。在種植領域,CBCT已經變成了種植醫師很難離開的工具。
目前CBCT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可以說進入了兩個時代――骨時代與3D可視化時代。CBCT影像信息可作為口腔基本信息應用,精細記錄牙體牙周疾病、骨量與骨質、重要解剖關系、治療結果與治療痕跡。
數據融合
最新的技術除進行CBCT影像檢查外,還對患者面部進行掃描,將其面部數據與其CBCT影像數據結合,構建出更加真實的、既包括頜骨結構又包括面部軟組織結構的面部數據,從而能夠進行更加精細的手術。
未來的醫學大數據趨勢是數據的融合,將收集到的患者的多種數據如CBCT數據、核磁共振數據、面部形貌數據、修復掃描數據、生物物理數據、骨關節運動數據進行融合,從而建立具有高相似度的數字器官機體。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京)-非經營性-2017-0056